近日,科技部主辦的全國首屆顛覆性技術創新大賽領域賽上傳出喜訊,南京樂透思環??萍加邢薰镜摹盎谙冗M生物無機材料的污水生化處理微系統”項目從3000多個項目中脫穎而出,全票獲得綠色技術優勝獎并入圍全國總決賽。
什么叫顛覆性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從何而來?位于南大科學園的樂透思公司,是一家擁有江蘇省企業院士工作站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下面來解碼技術創新背后的故事。
憑啥可以稱為顛覆性技術?
顛覆底層技術,拋棄“動膠菌”繞開固化矛盾。
說到污水處理,很少有人知道,如今污水處理廠使用的活性污泥技術,還起源于110年前的英國。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南京樂透思環??萍加邢薰韭摵蟿撌既硕谡f,在長時間曝氣的污水中,英國的克拉克和蓋奇偶然發現了污泥,水質竟因此得到明顯改善??茖W家們在顯微鏡下觀察污泥,發現它其實是一團具有強大生命力的微生物群體,也因此得名“活性污泥”?;谶@個原理,人們建成了歷史上第一個污水處理廠。
“直到今天,大大小小的污水處理廠的工藝流程中,運用活性污泥的‘生化’環節,依然是一個通用的環節?!倍谡f。
但是,傳統工藝的弊端是活性污泥自身的繼發性污染。換句話說,污泥本身也是污染物,含有毒有害物質,需進行穩定化、減量化和無害化處理。較常見的做法是填埋和焚燒,前者已經禁止,而后者所需成本很高,每噸污泥處置費用從幾百元到上千元不等。
董磊介紹,近年來,我國污泥產量逐年增加,根據住建部《2020年城鄉建設統計年鑒》的數據,2020年全國城市污水處理量達到約557億立方米,干污泥處置量約為1116萬噸。按城市污水廠濕污泥含水率約80%計算,2020年濕污泥的處置量約為5000萬噸。根據市場調查機構的報告顯示,全國污泥處理直接費用達140.34億元左右,預計2025年全國污泥處理市場規模達到564.9億元。
污泥產量日漸增長,現有的各種處置技術多是針對已產生污泥的后端處理,大部分技術還因成本、能耗等多方面原因無法推廣?!皬脑搭^降低污泥產量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要從源頭減少污泥產量我們必須回溯到生化處理過程的微生物學原理上來尋找解決方案?!倍诟嬖V記者,參賽的項目找準了污泥量大的原因,即污泥中出現頻率很高的動膠菌。
“一方面,動菌膠團的形成是活性污泥法工藝能夠運行的關鍵?!倍诮榻B說,在活性污泥法的技術中,動膠菌形成的菌膠團是處理單元的骨架,為活性污泥提供了必要的沉降性,是泥水固液分離的保障,凈化后清水經消毒處理即可排出。動膠菌的這個特性來自于其自身能夠產生大量細胞外多糖,多糖互相粘連才能在高度擾動的好氧池里形成穩定的菌膠團結構?!暗艿氖?,另一方面,動菌膠團這種‘黏合劑’產生的大量多糖基質恰恰是污泥的主要成分?!?董磊介紹,“因此可以看出,擺脫動膠菌意味著需要顛覆應用了百年的技術原理,也是我們參賽技術的要點?!?/span>
如何探索一條新路?
技術問題還原為科學問題,“道法”微生物天然生存方式。
如何處理這種固化的矛盾?董磊介紹,“拋棄動膠菌,使用不大量產生多糖基質的微生物后,為了滿足處理工藝的要求,我們必須尋找其它東西來提供之前由動膠菌提供的沉降性,而無機生物材料是一個理想的選擇。其實就是要讓微生物長在無機生物材料的載體上?!?/span>
如何才能讓微生物心甘情愿地長在一個材料載體上是參賽技術的關鍵所在。董磊說,“這涉及到細菌的天然生長模式,大部分細菌都是以生物膜的形式存在于自然界的,生物膜就是細菌在合適的表面為自己搭建的‘棲息地’。所以需要載體材料表面像自然界里的某些物質表面一樣具有支持細菌生物膜形成的能力?!?/span>
董磊介紹,“我們的策略是,讓載體和細菌‘來電’,通過表面靜電作用來吸附細菌,而細菌在接收到吸附信號后也會啟動生物膜的發育過程?!倍谡f,最后研究團隊開發出了一種直徑只有10微米大小的球形微載體,實現了上述設計目標,“一個個小球上面長滿了活細菌,就是一個個污水生化處理系統,上億個這樣的小系統,可以有效降解水體污染,同時大幅度降低污泥產量?!?/span>
其實這種成功建立在材料科學與微生物學的進步上。樂透思公司的創始人、董事長朱陽光介紹,早在2015年,企業就與董磊團隊共同開展材料設計、基礎材料篩選、制備工藝開發等工作,并在2019年成立了校企聯合實驗室。聯合實驗室成立后企業的專項研發團隊就搬進了南大,與高??蒲腥藛T一起工作和討論。在這6年內,從材料設計到適配現有處理工藝流程,從小試、中試再到大型污水處理廠的落地應用,南大的研究人員和企業的技術團隊聯合攻關,破解了一個又一個難題,“尤其是從實驗室到工業應用、從實驗室裝置到現場的噸級中試系統,再到萬噸級、十萬噸級的現場應用,試驗規模尺度放大過程的很多技術問題是不斷浮現的,在兼顧處理成本和諸多實際需求的情況下,很多問題都極具挑戰性?!?/span>
在這個過程中董磊也對產學研合作有了深刻體會,“一定不能紙上談兵,你需要對工藝的運行過程有全方位的接觸和直觀感受?!薄斑@有點像我學生階段養微生物,到后來你養的菌種對不對,聞一聞就知道了,檢測數據結合看到的、摸到的、聞到的才會給你解決問題的正確方向?!倍谡f,最初合作時,大家想解決的是污泥問題,但如何解決大家都沒有明確的方向,“尤其我們平時只在實驗室工作的,并不真實理解現場工藝運行的狀態,往往只能看到一些文字描述,而文字描述有很大的局限性?!倍诒硎?,跑了多次污水廠后,“好氧池曝氣擾動的劇烈程度是我之前沒有想到的,之后有一天再看工藝流程圖,我忽然意識到,這本質上是一個進化生物學的問題,雖然這聽起來有點匪夷所思,但的確引導我們找到了最終的解決路徑?!?/span>
技術應用前景是什么?
服務綠水青山,助力“雙碳”戰略落地。
根據樂透思公司相關資料,由于該技術適應了現有生化處理的各類工藝設備,目前已經順利在北控水務秦皇島第三污水廠、粵海水務浙江溫嶺北城污水廠、浙江省浙能玉環環保水務、安徽省陽光水務、浙江省寧波市象山水務等現場實現技術落地,在實際應用中,剩余污泥產量減少50%以上。除此之外,該項技術目前已應用于十余家市政污水、工業污水處理企業,總計年處理約1.0億立方米水量,每年減少濕污泥產量約5.2萬噸,污泥處置費用節約超過1500萬元/年。
董磊介紹,如果完全按照項目技術的原理設計全新工藝流程,會更大幅度降低市政污水處理中的能耗和用電?!按騻€比方說,微生物分解有機物需要大量的氧,目前活性污泥工藝的核心必備環節是曝氣,在這過程中,由于現有的活性污泥顆粒太大,氧氣利用率低,工廠會用大功率的鼓風機向水里吹氣,功耗很大。而我們的微系統只有幾十個微米大,氧氣利用率極高,不需要這么大量的曝氣,我們可將其改造為潛流攪拌,只需緩慢推動水系就可以了,可以大大降低功耗?!?/span>
市政污水處理行業是耗能大戶,低碳發展的綜合潛力很大。據報道,2020年市政污水處理全行業耗電約184億千瓦時。這也讓項目團隊成員對未來充滿信心。
“中國人口最多,工業規模最大,因此人類歷史上都沒有面臨如此大的污水處理需求。發達國家由于產業轉移,實際需要處理的水量和污染物都不多,沒有開發新技術的動力?!倍谡f,在研發時候大家幾乎沒有任何參照,這是真正的中國問題。
“中國還是發展中國家,還有很重的發展任務,如果不能高效率地解決污水問題,會影響未來的發展,國家科研人員有責任去攻克難題,拿出我們自己的解決方案?!倍诮榻B,技術大規模應用后,預計每年可減少濕污泥產生量2000萬噸,污泥處理費用可節約近60億元/年,考慮到當下濕污泥主要采用熱干化/焚燒工藝路線來處理,該工藝路線需外加熱源,燃料消耗量較高,其二氧化碳凈排放量為372.9公斤/噸,按此數據換算,每年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近750萬噸。
全國顛覆性技術創新大賽比啥?
面向未來!探索從“0”到“1”的技術。
全國顛覆性技術創新大賽,由科技部主辦,共有來自全國上市企業、行業龍頭、科研院所、高校、科技創新企業的近3000個項目報名參賽,經由專家組全方位評議初篩之后,約400個項目進入領域賽,通過項目路演答辯的形式進行評選。領域賽決出100多項優勝獎,再從優勝獎中選擇一部分參加最后的總決賽。
所謂領域,是指8個可能產生重大顛覆性突破的技術領域。率先開賽的領域賽(成都)聚焦集成電路、人工智能、交叉學科3個技術領域;緊隨其后的領域賽(蘇州)聚焦生物技術和綠色技術兩大領域;領域賽(青島)則是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未來網絡與通信3個技術領域的“主場”。
據了解,顛覆性技術是“可改變游戲規則”的創新技術,全國顛覆性技術創新大賽聚焦對產業具有顛覆前景的技術項目,鼓勵具有顛覆性技術苗頭的項目踴躍參賽。大賽重點聚焦集成電路、人工智能、未來網絡與通信、生物技術、新材料、綠色技術、高端裝備制造以及交叉學科等可能產生重大顛覆性突破的技術領域。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應急管理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
江蘇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江蘇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江蘇省財政廳 江蘇省生態環境廳 江蘇省科學技術廳 江蘇省商務廳 江蘇省應急管理廳 江蘇省市場監督管理局 江蘇省統計局
北京市化學工業協會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協會 遼寧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內蒙古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重慶市石油與天然氣學會 河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山西省化學工業協會 吉林省能源協會 黑龍江省石化行業協會 浙江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安徽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福建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江西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河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湖北省石化行業協會 湖南省石油化學工業協會 廣東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海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四川省化工行業協會 貴州省化學工業協會 云南省化工行業協會 陜西省經濟聯合會 甘肅省石化工業協會 青海省化工協會
電話:協會:025-8799064 學會:025-86799482
會員服務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傳真:025-83755381
郵箱:jshghyxh@163.com
郵編:210019
地址:南京市夢都大街50號東樓(省科技工作者活動中心)5樓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蘇B2-20110130
備案號:蘇ICP備13033418號-1